手机号
验证码
立即登录    忘记密码? 注册
手机号
邮箱
立即登录    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

2018/8/8 15:51:00

周口翻译公司:学术“泡沫翻译”分析


周口翻译公司:学术“泡沫翻译”分析

当我们在不断同西方学者讨论软实力时,我们的学者也真应该注意自己对软实力”的理解和运用。语言表达就是最直接、最前沿的“软实力”的体现,如果你说的话对方不懂,对方说的话,你又任意去穿凿附会或照单全收,这岂不成了“鸡同鸭的对话”吗?所谓的国家“软实力”又从何说起?


如果说这些错误的翻译还属于“可笑范围”的话,那么,在笔者看来,可悲的还是学术界的“泡沫翻译”现象。学术工作是非常严谨的工作,学术翻译理应是非常严谨的翻译,译者必须尽最大努力准确表述原作者的思想和文字含义,这是基本的职业道德,否则就是对作者和读者的不负责任。可是,现在的问题是,把学术著作的翻译视作“小儿科”而随便“打发”的浮躁心理大有市场,这就导致“泡沫”泛滥。

第一种“泡沫”源于“懒惰”,姑且称之为“懒人泡沫”。

最典型的“懒惰”就是中外学者皆有的把“as well as”不假思索地等同于and。不知从什么时候起,这两者的区别没有了,统统以and处理之,其实,有时候,这是很不合乎逻辑的。

例如:在美国企业研究所不久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的“建议”部分中,把“Create incentives for the private sector to participate in milita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competitive procurement”误译为“建立激励机制,鼓励民营部门参与军事研发以及竞争性采购”。(正译:建立激励机制,鼓励民营部门不但可参与竞争性采购,还可参与军事研发)。

个中道理很简单,本来“民营企业”只能“参与采购”,报告作者出于进一步拉拢的需要,因此建议“允许民营企业”也参与“军事研发”,从“建议本身”来看,显然反映了一个递进关系,因此语言表达当然要反映出这一“递进”关系。

第二种“泡沫”来自对源语言知识的一知半解,再加上疏于查阅词典,从而引起不必要或不合逻辑的误译,姑且称之为语言知识的“泡沫”吧。

例如:

“Our nation is the greatest force for good in history”

(我们国家永远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力量)翻译成“我们国家是历史上最大的为善力量”;

“The new American empire has been a long time in the making”

(新的美利坚帝国是历经很长时间才形成的)翻译成“新的美利坚帝国的形成已颇有一些时日”等等。

第三种“泡沫”则来源于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模糊而又欠认真的思索和推敲,因此,可以称之为准专业知识的“泡沫”。在中外学者的译文中皆有表现。



阅读文章:积分+1